山蘭稻是黎族的山地旱稻,是黎族人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篩選出來的適宜干旱地帶種植的稻種。早在原始時代,勤勞的黎族人民及其先民就能根據海南的獨立自然生態環境條件,用自己的雙手培植出適于旱地、刀耕火種的旱稻品種——“山蘭稻”。1932-1933年,中山大學農學院的研究人員在崖縣(今三亞市)發現了“龐粒”的野生稻種,在保亭亦有類似的野稻栽培種發現。史書記載:“山稻,種于內圖及黎山中,燔林成灰,因灰為糞,不需牛力,以錐土而播種焉,不加灌溉,自然秀實,連歲有收,地乃去之,更擇它處。”山蘭稻雖好,但種植卻不易,需經過砍伐樹木、焚燒、下種、看護、除草、收割等一系列的生產過程,屬于刀耕火種的生產方式。
山蘭稻依靠露水和落葉獲取生長必需的水分和肥料,結出稻穗。成熟時節,稻粒會從綠色逐漸變紅或變黃,稻桿的顏色也逐漸干枯老化變紅或變黃,成熟的山蘭稻果實和稻稈的顏色都是一樣的,人們將稱紅色的稱為“糯霞稻”,把黃色的叫做“花梨糯”。漫山遍野的山蘭稻穗,色彩艷麗,很漂亮。苗族用山蘭加上各種樹葉,制作的美味的色飯,是苗家特有的風味美食。
山蘭米,它是一種黎家獨有的旱生山蘭糯稻谷,種植時不施任何化肥,是正宗的“綠色食品”,具有獨特的米脂芳香。有關資料記載,“其粒絕白”,“一家煮山蘭飯全村香”,營養豐富,是黎族迎接貴客的珍品。用山蘭米釀的酒稱為山蘭酒,由于具有獨特醇厚的芳香,有“黎家茅臺”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