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錦早在春秋戰國時就有記載,它是黎族人民勞動智慧的結晶,黃道婆在幾千年前就把紡織技術傳到了大江南北,為我國的紡織技術開了先河。黎族的綿織工藝精湛。形式多樣、色彩鮮明、圖案奇異,深受海內外人民的喜愛。《峒溪纖志》載:“黎人取中國彩帛,拆取色絲和吉貝,織之成錦”。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記載的“黎單”,“黎幕”宋代已遠銷大陸,“桂林人悉買以為臥具”。
黎錦的特點是制作精巧,色彩鮮艷,富有夸張和浪漫色彩,圖案花紋精美,配色調和,鳥獸、花草、人物栩栩如生,在紡、織、染、繡方面均有本民族特色。黎錦以織繡、織染、織花為主,刺繡較少。染料主要采用山區野生或家種植物作原料。這些染料色彩鮮艷,不易褪色。各地黎族人民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了多種織、染、繡技術。
黎錦是以棉線為主,麻線、絲線和金銀線為輔交織而成。東方、昌江地區黎族創造了扎染與織造相結合的織錦工藝。其經線多采用纈染法(即扎染),在一個扎線架上編好經線,然后用紗線在經線上扎結,染色后拆去紗線,即出現藍地白花的圖案,再織進彩色緯線。紡織、織造的工具仍然沿用古老的傳統工具,如手搓去籽十字棍、木制手搖軋花機、腳踏紡紗機和織布機等。